大家好,我是酒市观察员。在中国酒类市场的版图中,白酒长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白酒,作为中国特有的蒸馏酒,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,从古代的宫廷盛宴到现代的市井小巷,始终在社交、宴请、节庆等诸多场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其独特的酿造工艺,历经岁月沉淀,形成了多种香型,如酱香、浓香、清香等,每一种香型都有着众多拥趸。
然而,自 2016 年达到产能顶峰后,白酒行业便踏上了一条长达近十年的 “缩量” 调整之路。到了 2024 年,人均消费量更是跌至 3 升以下。当前,库存积压、价格倒挂、消费场景萎缩等一系列棘手问题相互叠加,让整个行业深陷低谷,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。但在这看似艰难的困境中,近期政策托底、企业转型与消费需求变迁等多股力量相互交织,正悄然为白酒市场注入新的动能。那么,这场漫长的寒冬究竟何时才能终结?或许,答案就藏在三把关键的 “钥匙” 之中,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。
(一)产能过剩与库存高企
回顾 2023 年末,19 家 A 股白酒上市公司的存货总额已高达 1485 亿元,而到了 2024 年三季度,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 1527 亿元。如此庞大的存货规模,使得渠道库存周期延长至历史高位。以茅台、五粮液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,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掌控力,尚可通过控量稳价的策略来维持局面。
茅台通过严格控制投放量,保持产品稀缺性,维持其高端产品价格的稳定上扬。五粮液则在优化产品结构的同时,精准调控市场投放节奏。但众多中小酒企的处境则异常艰难,深陷 “价格倒挂” 的困境。例如,摘要酒珍品版标价为 1399 元,但其实际成交价却仅在 530 - 550 元之间,近乎腰斩。
这种价格倒挂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小酒企的利润空间和市场信心,使得整个白酒市场的竞争格局愈发严峻。中小酒企由于品牌知名度有限,在市场需求萎缩时,难以像头部企业那样消化库存,为了回笼资金,不得不低价抛售产品,进一步扰乱了市场价格体系。
(二)消费代际断层
在消费群体方面,X 世代(1965 - 1980)曾经是白酒消费的主力群体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正逐渐退出主力消费群。而 Y 世代(1980 - 1995)与 Z 世代(1995 后)这两大年轻消费群体,其消费观念和偏好与 X 世代有着显著差异。他们更倾向于微醺、悦己型消费,对于传统的白酒尤其是在商务宴请场景中的需求大幅减少。相关数据显示,在 X 世代中,仍有 41% 的人偏好白酒,而年轻群体则纷纷转向低度酒、精酿啤酒等替代品。这种消费代际的断层,无疑对白酒行业的传统消费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,使得白酒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市场策略。年轻消费者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,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,更加注重个性化表达和消费体验,传统白酒的厚重文化和相对严肃的饮用场景,难以吸引他们的目光。
(三)政策与渠道挤压
从政策层面来看,2025 年中央 “八项规定” 进一步收紧,这使得政务消费这一白酒传统消费领域受到了严格限制。政务消费的受限,不仅直接减少了白酒的市场需求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整体氛围和消费预期。以往,政务宴请中高端白酒的需求量较大,如今这部分需求锐减,对白酒市场尤其是中高端白酒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。
与此同时,白酒行业的传统经销商体系正面临着电商、直播等新渠道的猛烈冲击。新渠道的崛起,打破了传统的销售模式,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程度,导致传统经销商的动销效率大幅下降。部分经销商的打款意愿也因此变得低迷,以酒鬼酒为例,其合同负债同比下滑 27.25%,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经销商对市场前景的担忧和信心的不足。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的兴起,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购买选择和更便捷的购物体验,传统经销商依赖的地域优势和信息不对称优势逐渐消失,在市场竞争中越发艰难。
钥匙一:大众消费与中端市场突围
面对行业困境,众多头部酒企纷纷转变战略方向,走向 “亲民战略”。洋河作为白酒行业的知名企业,对第七代海之蓝进行了升级,采用 3 年基酒,以此强化在百元价位的市场竞争力。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产品品质,也更贴合大众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力。升级后的海之蓝在口感上更加醇厚绵柔,包装设计也更加时尚大气,吸引了众多家庭聚餐、朋友聚会等大众消费场景的青睐。
山西汾酒的玻汾系列同样表现出色,以 “准百亿” 规模验证了纯粮口粮酒在市场上的可行性。在当前市场环境下,中端价位(100 - 300 元)正逐渐成为白酒行业新的增长引擎。据相关预测,2025 年该价格带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300 亿元,占白酒市场总量的 43%。这一数据充分显示出中端市场的巨大潜力,也为白酒企业指明了一条突围之路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大众消费者对于白酒品质的要求也在提升,中端价位的白酒既能满足他们对品质的追求,又在价格上具有较高的性价比,成为了市场的新宠。
钥匙二:健康化与场景创新
在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,养生酒赛道正逆势崛起。从市场规模来看,养生酒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258.5 亿元,一路增长至 2024 年的 580 亿元,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。福桃人参酒、泸州老窖茗酿等新品不断涌现,精准地抢占了 “银发经济” 与年轻养生需求的市场空白。这些养生酒产品,不仅在口感上进行了创新,更注重产品的健康属性,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与品质生活的追求。福桃人参酒在传统白酒酿造工艺的基础上,融入了优质人参等养生食材,口感醇厚且具有一定的滋补功效,深受中老年人喜爱。而针对年轻消费者,一些养生酒品牌推出了低度、果味型的养生酒,口感清新,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偏好。
此外,酒企还通过窖主节、音乐嘉年华等创新场景的构建,将饮酒场景从传统的 “权力桌” 转向充满活力与情感的 “情绪场”。这种场景重构,使得白酒消费更加贴近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需求,为白酒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在窖主节活动中,消费者可以亲身参与白酒酿造过程,了解白酒文化,增强了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音乐嘉年华则将白酒与音乐、艺术等元素相结合,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消费氛围,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。
钥匙三:国际化与资本整合
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,茅台、泸州老窖等白酒巨头加速出海步伐。2024 年,茅台出口营收首次突破 50 亿元,这一成绩的取得,彰显了中国白酒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正逐步提升。茅台在海外市场通过举办品鉴会、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,传播中国白酒文化,提升品牌知名度。泸州老窖则积极拓展海外销售渠道,与国际知名酒类经销商合作,将产品推向全球市场。
与此同时,中国酒业协会呼吁培育 “中国版帝亚吉欧”,推动资本并购整合低效产能。国际烈酒市场年均 4.56% 的增速,为白酒行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。通过国际化战略,白酒企业不仅可以拓展市场空间,提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,还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,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。而资本整合则有助于优化行业资源配置,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,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。通过资本运作,优势企业可以收购或整合一些经营不善的酒企,实现产能优化、技术共享和市场拓展,提升整个行业的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。
多方信号显示,白酒行业的拐点或许已经临近。从企业端来看,头部酒企积极调整战略,布局大众消费和中端市场,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初见成效。市场数据方面,中端价位白酒的销售额在过去几个季度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,部分地区的销售增速甚至超过了两位数。消费端也出现了积极变化,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,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有所提升,对白酒的消费意愿也在增强。此外,政策层面虽然对政务消费进行了限制,但也在鼓励企业创新、推动消费升级,为白酒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。综合这些因素,预计在 2025 年下半年至 2026 年初,白酒行业有望迎来复苏。但复苏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,行业仍需在市场竞争、产品创新、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,才能真正走出低谷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我是酒市观察员,关注我,带您了解更多酒类知识或酒业资讯。